首页>南园小学>校务公开>课程处>科研培训科研培训

南园小学校本科研经验总结

2012-06-08  

学校教科研的蓬勃发展,回顾这些年的探索,有些许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1、开展学校重点教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

为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我们切实地把学校心理特色、心智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办学实践建立在教育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加强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策略研究”、不同家庭背景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及干预”、“ 在生命教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安全责任心的研究”、“ 发表式作文教学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等课题的立项研究推动了学校的教育科研良性发展。学校以这些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作为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依据。同时,鼓励教师以自愿为原则形成研究志愿者群体,开展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研究。

2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我们也大力将大学教育学院与小学联合起来。在进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时,由李兰芳校长亲自挂帅,带领课题组主要成员夏光玲、郑薇老师利用暑假时间在华南师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B证培训,掌握了理论知识,增强了科研能力。并聘请了华南师大心理学院的院长吴增强教授、金志诚教授作为课题的专家顾问,他们多次来我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在课题研究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深圳大学心理学硕士实习生彭颂也加入到我校的课题研究,为课题设计专业的分析量表,使得课题研究更加科学化。在小学与大学间架起的这种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

3、管理的制度化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只有在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强化校本教科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是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内涵发作的根本保证。它有利于构建适应本校教学改革与内涵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及良好的校本科研文化氛围,使教师能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研行为,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的校本教科研,一套操作简单、行之有效、教师认可的校本教科研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教科室健全科学有效的教科研工作制度,并制定好具有宏观指导性的教科研规划和部分短期计划(如教科研学习制度、研究制度、激励制度等)。在这基础上抓好校本教科研管理,抓好各学科组的常规管理,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或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做好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宣传展示,强化各学科教科研评比,对积极参加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等。又如,在课题研究中,有关课题名称的选定、活动的安排及要求,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结题报告及论文的草拟等方面要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教科研管理工作要细化,做到科学而有效,不能流于形式。

其次加强了研究过程的指导、调控。

一是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综合管理,加大科研评估权重,注重激励倡导,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形成学校的研究合力。

二是把研究与学校各个成员的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人人有研究项目,让研究进入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使办学水平得以整体提高。

三是把研究与提高师资水平结合起来。研究需要学习,学习促进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提高自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促使学习,学习推进研究,让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娴熟精湛的教技教艺,这样既进行了研究,更是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四把研究与改革结合起来。研以致用,这是基础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学校要以研究为改革的先行,以改革为研究的目的,把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发挥研究对改革的直接作用,使研究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使改革方向更明确。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科研的同时还坚持着课堂教学改革,“六五四三” 跨越工程,让教师树立“六种”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加强新知识和教学的意识;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意识;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成长的意识。造就学生“五种”能力:自学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操作和应用的能力、应变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四种”习惯:好疑好问的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评价批评的习惯;动手实践的习惯。理顺教与学“三种”关系:师生的关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学互动的关系。

学校教育科研积极推动着办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提高:

1、学生心智受益,教师茁壮成长

以“在生命教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安全责任心的研究”为例,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后,更加系统地进行校园安全教育,通过公示栏、走廊教室的墙面、活动宣传牌、警示牌等方式张贴安全标识、安全警示语、安全教育文章等,以此强化校园安全知识。同时以少先队为阵地,围绕安全这一主题长期、持续、经常性地进行校园安全的教育和活动。一年级还将校园安全作为新生适应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有疆界领域,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可控因素相对多,干扰素少,教育频率高,反复性强,并且教师的教育工作细致、到位,所以通过课题研究校园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为学生选择并提供了“安全小卫士——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珍惜生命——掌握安全知识”、“小学生交通安全”3套关于安全教育的书籍,通过课堂学习的形式,在安全课、班队会开展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用电、用气、用水、外出活动、与人交往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学生们参与课题实践的热情大增。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全校师生统一树立了“安全无小事”的认识,明确了安全工作是学校首要工作,并确立安全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首要、主要内容,安全教育成了全校师生时时谈、常常做的大事。学生们不仅懂得了更多的安全常识,而且形成了良好的生命意识。我校学生安全代表队还荣获福田区安全知识竞赛二等奖。

2、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  学习策略得以提升

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研究为例,在我们的理念支撑下,老师不再是只讲,学生不再是只听和练习。自主探索成为一种需求,问题解决成为一种策略。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的学生进入一种数学学习的新境界:在亲身经历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至豁然开朗;在数学学习中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正因为教师们科研意识的加强,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学校教研科研氛围浓,效果显。“二、三、四”长短课的试作运行,减少许多无效课堂;“校本课程”的开设,让孩子个性张扬,灵光四射。在南园小学这块肥田沃土上,成长着一大批名师骨干,(省、市、区名师骨干达18人之多),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喜悦。

                                 南园小学教研室

                                      2011.9

返回